产品中心
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
喜迎教师节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学期伊始,教育战线又迎来了一批新教师。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批新教师中大多数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以这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从讲台下走上讲台,从“好学生”转变为“新教师”,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引人注目。
本报为此特策划“新教师成长手册”选题,面向广大教师调研,从新教师入职面临的众多问题中选择7个方面20个关键问题,特邀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同时又是特级教师的20位干部教师,针对这20个关键问题分别给予解答,助力新教师快速适应新岗位、融入新校园。
本报特别策划20位正高级教师给新教师的指导建议,以此作为今年教师节礼物送给刚刚登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同时祝愿广大教师节日快乐,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出场名师:吉小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编写者,人教社初中地理教科书培训专家。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和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教研员带领教师研究和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教研活动的重要内EMC易倍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下,针对问题展开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大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尽快转变成为一名能够站稳讲台的合格教师。刚入职的老师在大学里的确学到了不少的专业知识,然而在十几岁的孩子面前,这些知识似乎是深奥、枯燥的。教研员带领大家研究用什么样的办法,如何将这些看似深奥、枯燥的知识传达给孩子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核心素养得到培养,让他们领悟学科知识的博大精深,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和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教研员带领教师研究和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顺应课改潮流、共同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学会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更加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环节,将严肃的课堂变成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构建科学知识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地讨论问题,恰如其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出现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灵,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仅体会到了科学的真谛,更感到了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的快乐。
1.参加与思考。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的高位引领,有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深入解读,还有同伴的现身说法和基于校本的问题研究,大家都要积极参加活动,并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2.实践与磨练。学以致用是教研活动落实的关键,大家需要将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所见所思所想付诸教学实践中,并且需要不断地磨练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能力。
3.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品质,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再通过教研活动改进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就教育梦想!
出场名师:王建稳,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中语文组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语文导师组组长,区兼职教研员。
关注教学中的“痛点”和学科“热点”。教学痛点,就是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对教学评价的尝试,等等。教学热点,则是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教学热点会引领课题研究的方向。“热点”与”痛点”的交汇处,可能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做课题、写论文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功,而且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科研能力。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句话回答,那就是增强问题意识,关注教学中的“痛点”和学科“热点”。教学痛点,就是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对教学评价的尝试,等等。教学热点,则是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教学热点会引领课题研究的方向。“热点”与”痛点”的交汇处,可能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寻找教学痛点和教学热点的路径有很多,在此主要谈三点:
其一,关注备课中的存疑点和课堂上的争鸣点。新教师拿到教材后,不要忙着上网搜课件找资料,而是要认认真真地“裸读”文本。教师的初读困惑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问题讨论时,记下学生的争鸣点。学生思维的碰撞处往往就是他们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增长点。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如何突破难点的思考,很可能就是你课题研究的触发点。
其二,关注教学内容与自己专业方向的交叉点。新入职的教师,一般都有很好的学科专业背景,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起点高,功底好。进入中小学后,不是把专业束之高阁,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专业特长融入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独到的优势板块和课堂特点。无论是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还是外国文学的专业研究背景,均可在教学中找到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联的内容。聚焦于专业背景下某一具有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可能就是你课题发现和研究的切入点。
其三,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以及学界讨论的问题和热点。在深入的教学反思之外,还要关注本学科的核心期刊,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方向和热点EMC易倍,掌握学科研究的新思考和新动态;另一方面从大量的教学案例和论文中受到启发,选择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很多新入职的教师面临着教育、教学“双肩挑”的问题。学科教学研究如此,班主任工作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随处可以发现,只要你对教育教学有足够的热爱,用心就是了!
1.坚持裸读,拒绝捷径。文本解读、内容解析是教师的基本功,备课时重视初读体验是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2.坚持反思,且思且行。及时记下每节课的得意之笔、纠结之处,记下作业反馈中的精彩或问题,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
3.主动成长,内外兼修。主动走进老教师课堂学习,主动承担公开课,把有经验的老教师请进自己的课堂,接受指导检阅。
出场名师:严彩莉,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丰台区政协委员。
传统的家长会经常开在每个学期的关键考试之后,经常会有这样的“三部曲”——领导或班主任讲,各科老师说问题、提要求,最后家长发言。这种陈旧的模式所能引起的教育效果是微弱的,新教师要不囿于传统,勇于创新,勇于开拓,走出更加年轻的教育之路。
近年来,家庭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更是让家庭教育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时代。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产生更大的教育合力,如何开好家长会,或者如何创建更加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将是走上教育道路的年轻教师研究的话题和积极行动的方向。
传统的家长会经常开在每个学期的关键考试之后,经常会有这样的“三部曲”——领导或班主任讲,各科老师说问题、提要求,最后家长发言。这种陈旧的模式所能引起的教育效果是微弱的,新教师要不囿于传统,勇于创新,勇于开拓,走出更加年轻的教育之路。
首先,用创新为家长会注入新鲜的能量。我们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激发家长的教育热情。可以把学生的绘画作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可以在桌面上摆放作业和科技小制作,还可以改变座椅的摆放成为圆桌会议。通过环境让家长敞开心扉,缩短家校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用创意为家长会开辟新的空间。不拘泥于传统的家长会形式,积极尝试更多新型的家长会形式,如座谈式、分组式、书信式等:座谈式家长会能与家长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分组式家长会可以避免尴尬和攀比;书信式家长会可以让家长把不好当面开口的话用书信方式交流。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用图像或小视频分享给家长,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症下药,达到家校共同教育。我校采用了“生命叙事﹢期末颁奖”的形式,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以庄重的仪式反思一段成长,开启新的征程。
最后,用“互联网﹢”为家长会开辟新的路径。社会影响教育,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给我们家校沟通开拓了更加便捷的路径。所以在传统的家长会之外,新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微家长会。微家长会应该是传统家长会的补充,可以通过网络针对某一类同质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小而活的沟通:“小”是指关注点可以比较小,从而聚焦更加明确;“活”是指方法多样,灵活易行。
传统或者创新,家长会都是家校沟通的平台,需要班主任倾情投入,才能展现教育的魅力。
新教师的成长来自实践的反思。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在理论中更加开放地寻找实践的方向。新教师的成长更来自对教育的热爱。教师是青春之花的热情守望者,以爱之名,以专业灌溉,让每一朵花都有花开的时节。专业驱动,热爱为底色,这是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出场名师:吴田荣,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东城区人大代表。
家校合作,并无固定模式可依。每所学校的特性、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背景和育儿态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家校合作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只有采用“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的家长需求,深入开展对家教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方可制定出可行的家校合作计划。
小学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步教育,也常被称之为“底色教育”。正确的人生定向与品质底色将会成为孩子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学校教育提供系统科学、丰富全面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元治理EMC易倍、多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供给,为学生成长一生、和谐地进入社会奠定身心基础。
在实现美好愿景的过程中,必须深切地认识到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性,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家庭、学校构成孩子健康成长的两大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保障。作为教育者,不仅需要自身全面学习教育知识,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自觉地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更应积极引导每位家长、每个家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校合作有很多传统方式,如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本等,也有一些新兴的方式,如家长微信群、家长课堂、校园开放日等。另外,根据校园文化、学生特点、不同需求,也不断涌现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各种教育合作方式。总之,老师要学会积极调动多方资源,不断探索更加开放、灵活的家校合作方式。
当然,家校合作中的双方是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学校的教育一方面来自家庭的支持,而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学校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每个家庭的生活背景、环境、教育目标等不尽相同,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就需要学校在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家庭的情况下,向家庭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引导。
家校合作,并无固定模式可依。每所学校的特性、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背景和育儿态度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家校合作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只有采用“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的家长需求,深入开展对家教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方可制定出可行的家校合作计划。
希望年轻的教育同仁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怀揣赤诚的教育责任,运用无限的教育智慧,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提升教育内涵,谱写出一曲曲美妙的教育新篇章。
1.新接班需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家长、家庭基本情况等,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2.对于家长而言,在孩子教育、配合学校、老师相关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或困惑,也许还会提出合理化建议,老师需提供给家长表达的机会,加强沟通了解。
3.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激发调动起家长朋友的参与热情,同时,充分考虑各方在合作中的需求和困难,相互支持,以求达到更好的教育实效。
出场名师:王英,石景山实验教育集团理事长、石景山实验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从教30年,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曾出版教育专著《“做自己”的思想,“赢未来”的教育》。
管是管人,理是理事,唯有规范管理,家校互动才能有序、良性、持续开展。同时,家校协作的落脚点不是管人,而是育人,面对多元的家校互动和沟通平台,面对合作伙伴参差不齐的家庭背景,班主任老师首先要想好家校协作目标,为各类目标匹配相应的沟通互动平台,然后通过民主的方式优化班级政策,形成文本化的制度体系,恪守“和而不同”的原则,合理用人,规范做事,家校协同育人,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需要新常态,家校协作也需要新常态。‘新’意在突破传统家校协作的思维惯性,不断创新,大胆改革,找出新思路;‘常态’意在不断将创新实践的新思路反复实践、坚持实践,促使其成为家校协作中的平常事。”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学校要将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要着力构建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形成家校一致的育人合力。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校双方的智慧与专业能力,形成新的常态体系。而面对不同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的家庭教育资源,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支持班级建设呢?
首先,开放的心态是引擎。成长始于“开放的心态”,人是如此,班级亦是如此。开放的心态是触发家校关系良性循环的关键要素。如果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务实的,并且成功触发了家与校的良性循环,那么,我们就能实现家校关系的指数增长,从而使得学校和家庭产生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互动,助力班级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多元的探索是核心。沟通一定不会是同一个声音,班级管理有优点,也会有不足。家校沟通不能只有优点输出的渠道,缺少意见收集和反馈的渠道。显然礼品知识,在传统沟通渠道各有所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智慧协作样态,并使新样态平常化、系统化。例如,家长运动吧、家长吐槽吧、核心研讨群等创新的实践探索,这些既有趣、又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家长的需求。
最后,规范的管理是底线。管是管人,理是理事,唯有规范管理,家校互动才能有序、良性、持续开展。同时,家校协作的落脚点不是管人,而是育人,面对多元的家校互动和沟通平台,面对合作伙伴参差不齐的家庭背景,班主任老师首先要想好家校协作目标,为各类目标匹配相应的沟通互动平台,然后通过民主的方式优化班级政策,形成文本化的制度体系,恪守“和而不同”的原则,合理用人,规范做事,家校协同育人,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互动需要良好的情感基础、大胆的创新实践和必要的制度规范。任何一种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开放的心态能帮助您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多元的探索能让您在工作中找到新思路和成就感;规范的管理能使您的工作有序、平稳、可持续发展,同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还能帮助您随时物化精神成果,形成带班特色。
教师是闪光的职业,希望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您,热爱自己的职业,调动好家庭教育资源,智慧、幸福地工作!
出场名师:张秋会,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曾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全国优秀实验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PPT课件是教师课前事先设计和制作好的,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鲜活的东西,教师无法一一准确地预测到,这时候就要利用黑板来进行生成性的信息建构或补充,当然也可以借助白板等信息技术,在PPT上补充讨论过程中生成的信息、观点、问题或做相应地修改,这样来实现两者互补,实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使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教师的责任。众所周知,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依托学科核心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活动,是教学准备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来设计授课PPT了。
PPT课件是连接演示者和听者的桥梁,它能够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抓住要点,为更好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素养服务。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PPT课件本身的特点等原因,设计、制作PPT课件要注意几个基本的问题:
从形式上讲:要围绕主题选择模板。PPT课件都要有明确主题,要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或制作相关的模板,然后根据主题设计内容框架,使形式与意义相呼应,给学生以学习的情境。
要图文并茂,简洁大方。PPT课件要美观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不要花哨,要遵循简洁大方的原则,不要插入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视频和音乐。如果插入动作,播放动画一般不要带各种声效,宜采用“出现”“淡出”等简洁的方式。
PPT课件上字体要简洁清晰,字号尽量大,24号字比较合适,要考虑到教室最后或角落里的学生是否可以看得清楚,以保证其能够顺利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内容上讲:要有逻辑且聚焦重点。课件不是书本搬家,而是要与教材互补。课件要体现课程主线及最核心的内容,要体现教学的逻辑和学习的逻辑,展示思维过程,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认知的发展。
PPT课件的设计要符合语言输入的特点,遵循“i﹢1”的原则,不能过多过满,比现有水平高一点点、多一点点即可。因此,每节课的PPT课件的页数一般10张左右为宜,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束缚学生。为此,教师应将设计的大问题、大任务呈现在课件上,以此为引领,使学生围绕大问题、大任务不断思考、讨论、评价,形成新的认识或学习成果。
PPT课件的目的是使学习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基于此原则,PPT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处理,要多模态化,如英语学科,要注重视听感官,以听说促进读写。
PPT课件与板书等完美互补。PPT课件是教师课前事先设计和制作好的,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的鲜活的东西,教师无法一一准确地预测到,这时候就要利用黑板来进行生成性的信息建构或补充,当然也可以借助白板等信息技术,在PPT上补充讨论过程中生成的信息、观点、问题或做相应地修改,这样来实现两者互补,实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总之,要把PPT课件作为真正的辅助手段,在必须用的地方用,要用得恰当、合理、有效,不要为用而用,更不能把它当作教学本身。
希望年轻的教师们能够言传身教、勇于实践,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用叶澜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最耽搁不起的领域,学生一年年在长大,学校度过的每一天、每堂课都不能重来。所有珍爱生命价值的人,尤其是懂得青少年生命对于民族未来和个人一生之意义的教育者,都会急切地期望或努力去改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我们,就是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改变课堂教学中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去实现学科育人,成为孩子们线
智慧课堂一定是基于学生、基于学情,问题导向的课堂,必须是任务引领且自觉融于情境之中的。归根结底,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有实际获得,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初心,也是归宿。
新时代,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紧跟变革潮流。教师们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信息科技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引擎,信息科技与课堂教学融合将是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结合我曾在贸大附中任教的成功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智慧课堂助力线上线下教学融通。智慧课堂一定是基于学生、基于学情,问题导向的课堂,必须是任务引领且自觉融于情境之中的。归根结底,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有实际获得,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初心,也是归宿。
第一,“六条路”盘活双师课堂:一是“老”先生指路,即名师们作为导师,指出明确的课堂路径;二是“少”先生带路,老先生把路指出来,年轻老师们就要自己带着学生去实践老教师的设计,发挥年轻人对信息技术应用更为熟练的优势,帮助老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三是“大”先生引路,即老师为学生做好引导和铺垫;四是“小”先生探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交流;第五、第六条路是“虚”先生开路和“实”先生补路,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虚实课堂”,主要是云端或线上,包括空中课堂资源等。
同时,信息技术丰富了线上课堂,包括直播课堂、资源推送、在线辅导等,以及微课、小视频以及学习链接等的推送和使用。在“一生一策”的个性化辅导下,我们实施了在线实时辅导与预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措施,借助在线形式使辅导更加灵活和高效,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将线下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通。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技术工具——“白板”,在贸大附中有极高的使用率。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白板的方便快捷、大容量、可复盘与易操作,对白板使用逐渐趋于自觉化和主动化。同时,作为重要的补充工具,平板和手持技术、多屏互动技术等也在课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数字化阅读项目,与此相关的区规划课题已结题并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典型案例做了反馈。
其次,智慧测评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准度。校内所有检测统练我们都会使用智慧阅卷系统。通过系统数据,老师们能够非常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科薄弱点及增长点,从而制定“一生一策”,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性解决问题,包括精准作业的研究和实践等。基于数据的学习诊断,为教学评一致的课堂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和辅导中基于诊断结果的即时反馈,课后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作业,都能更准确地指向学生学习的痛点和增长点,从而可以更好地用评价指导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准,让减负真正落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