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作为常青藤名校,走出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全球无数名人政客也都毕业于此,申请进入这所大学远比从这里毕业要难,更别提盲申,这是很多心系名校的学子和家长都不敢轻易触碰的路,
本文的主人公,从小学开始就生活在美国,是进入了美国教育体系的小留学生,也凭借着一己之力申请到了令人羡慕的藤校普林斯顿。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但是对于呕心沥血的10年梦校旅程,她依然记忆犹新。
关注【国际教育视界】,进入公众号页面“星标”我们,掌握国际教育动向不迷路。
一个高中生在看了100来个藤校申请的成功案例后,自己也能成专家。现在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Cindy,从抵达美国开始就励志要上普林斯顿大学。
来美国前,亲戚们曾打趣她,让她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考到普林斯顿大学和爱因斯坦做校友(小编注:爱因斯坦曾就读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校友”一词有时也包括曾在本校任教或研究的人员。)。在Cindy的小脑瓜子里面,已经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于是她冲着亲戚喊,别小瞧她,她肯定能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这或许就是注定的缘分。
Cindy的爸爸在美国纽约工作,他们住的地方离普林斯顿大学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到美国读了一年小学后的那个圣诞假期,她就被爸爸带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参观。Cindy说她有点轴,说好的考普林斯顿大学,那就必须拿下。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就主动在网站、杂志上搜寻进入普林斯顿的成功案例。第一个看到的是一个叫Henry的记者,他写了自己从平民窟男孩靠着对短跑的无限热忱,一路拿着奖学金跑进普林斯顿的故事。
这篇文章把Cindy点“燃”了,开始了自己的普林斯顿之梦。可没过几天,她突然又梦醒了,Henry有体育特长,而她体育课能及格就不错了,哪项运动都不擅长。Henry很善于写作,而她一个母语是中文的孩子,在美国上了三年英语课还是班上的“吊车尾”。
这是Cindy第一次感受到她离梦校原来那么远,自己既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也不行,她几乎要放弃了。但是只要电视上、网上有关于普林斯顿的新闻,她依然还是会驻足关注。儿时的梦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但有时候也会峰回路转。八年级时Cindy的一篇博客被出版社看中,获邀出版之后,她心中的普林斯顿大学之梦又开始露出了苗头。
她跑到图书馆,把能借到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名人校友自传都看了一遍。她发现他们在申请成功之前,都在某一个领域非常专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Cindy分析过,她的写作能力还算不错,但是不突出也不拔尖;她的学科成绩也算优秀,但是不像拿奥EMC易倍数、化学、物理等奖项的学霸有那么璀璨的成绩。
她很是焦虑,也在社交媒体上联系了很多近几年申请成功的前辈们成功案例,想让他们给出出主意。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第一就是学业足EMC易倍够优秀;第二就是特长足够出众。
他们一致认为Cindy最有希望突破的是她的个人博客,首先粉丝数有差不多10万,算是一个小型的自媒体;其次,她博客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故事,长文的写作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注及贡献。
Cindy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被爸爸领着去拜访了纽约一家很有名的留学中介。这家公司专门为想上名校,特别是藤校的富人服务,也有很多名人、土豪的孩子通过他们拿到了名校的offer。Cindy爸爸决定去咨询一次,看看他们有没有机会去到向往的普林斯顿大学。
接待他们的是一个有着三十年资深申请经验的犹太大叔,他看了Cindy的简历之后直摇头。没有雄厚的家底,孩子也普通,读名校的难度几乎如登上珠穆朗玛峰一样。后来据爸爸回忆,那天咨询回来后真心觉得他们确实不该对藤校有妄想。
首先是费用太高,不计入培训费、活动费等,单给顾问的咨询费就要10万美金。顾问告诉他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在他们的包装之下,可以摇身成为能够问鼎名校的精英,这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的是资源。只有专业的顾问才知道怎样写简历才能打动招生官,只有具备成千上万申请成功经验的顾问才知道藤校需要怎样的孩子;此外,读藤校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国际生的学费尤为贵EMC易倍。Cindy的爸爸只是普通的公司技术人员,没有任何家世背景,这场平民家庭的藤校之旅,注定和做梦一样。
可一旦心中有了梦,要想死心谈何容易。Cindy爸爸又联系了几家国内的留学中介,咨询费也比美国的更便宜。经过咨询后,几家留学中介倒是大包大揽,声称只要一步一步地按照他们的流程走,就能成功进入藤校;哪怕不能去藤校,也至少能够成功被全球排名前50的美国大学录取。
保底,是国内中介给出的在升学路上的最佳选择,并且极力劝说他们要把藤校作为梦校,不要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上面。
Cindy总觉得留学中介帮她实现藤校梦的风险很大,她问过中介,能不能把普林斯顿大学作为保底,把梦校定在耶鲁或者是剑桥呢?大家都是满口答应,但是需要按照他们提供的费用和相关的要求进行。看过必须参加的比赛和活动,Cindy感到了灰心,这几乎是需要从读小学就开始准备,不然根本没有希望。
Cindy认为自己也算是从小学开始就进入了美国教育体系,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受到了很深的美国文化影响,应该比很多国内申请的学生更有优势。中介告诉她,她肯定是有优势的,至少英语水平能够和母语基本持平。但是她还是持中国护照,不能保证招生官把她当作本土学生一样对待。保底,是中介出于专业角度,给出的最靠谱的建议。
Cindy九年级就开始认真准备大学的申请,她觉得不用找中介,自己就能申请大学,毕竟她从小在美国长大,对于美国教育应该是了解的。但是对于申请的方式,她身边出现了两股截然相反的声音,一股是来自中国家人的保稳派,一股是来自美国老师的自主派。
保稳派是家长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包括比她大五岁、现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的表哥,都坚持让她找一个留学中介来指导申请。
表哥在美国读的高中,在国内时也一直接受的是国际教育,他一路升学直到进入名校的经验就是要按照中介既定的流程去做,该学的技能一定要学,该参加的国际比赛一定要赢。
但是在Cindy的眼里,表哥过得很辛苦,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在特长培养方面,表哥体育音乐都不擅长,从考名校都要学的马术,到贵族学生都要学的高尔夫,甚至是偏门的竖琴都学了一圈,花了上百万的学费,也没有在国际比赛,哪怕是学校的比赛中捞个名次。
留学中介又给表哥安排了各种社会和国际化的活动,Cindy也跟着去参加过几次,她说表哥就是花钱拍照打卡然后让主办方给发个证书,没啥实际作用。但是表哥极力推荐Cindy用他的留学顾问,一个非常资深的申请专家。表哥说,虽然花了钱,但是他也成功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总比自己乱摸索强。
另一股是自主派,也就是Cindy的高中老师们。他们听说Cindy要找中介给她铺路去藤校,都觉得不可思议。她的英语老师告诉她:“太可笑了!为什么要找中介申请,你是个优秀的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考上。在美国,有太多没有钱也没有背景的人进入了藤校,他们只需要好成绩和勇气就行EMC易倍。”
论成绩,Cindy在老师们眼里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总觉得去藤校的学生必须是最好的,但是她不是,至少在她自己眼里她不敢确定。副校长告诉她:“如果要去藤校,学校是可以帮你写推荐信的,我们对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都是支持的。你在我们眼里,就是最好的学生,而且美国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申请大学,而中介都是为忙碌没时间的富豪服务的。”
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家人,其实Cindy并不纠结,早就做了选择。骨子里的大胆和不服输让她决定试一试,在美国十几年,连个大学申请都不能和同学们一样自食其力,她会感到沮丧。
“我的申请文书是我自己写的,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百字,但是都是追寻梦想的深刻感悟。” Cindy在收到offer之后,复盘了申请过程,对于自己的文书,她说并EMC易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点展示,而是写了一篇小作文。这篇小作文,她准备了差不多一年。这一年,她几乎都在围绕着小作文的选题和内容动脑筋。
怎样才能打动招生官呢?Cindy见不到招生官,更不可能近距离和招生官接触,只能全靠猜。读哥大的表哥觉得她跑偏了,他在准备文案时,先自己写了一稿,然后交给中介帮忙美化一下就完成了。招生官要看成千上万份申请文书,只要关键项目符合要求就能发offer,想仅靠一篇小作文就打动招生官,这需要很多的运气。
但Cindy还是坚持写了这篇小作文,写了她想成为外交官的梦想,并讲述了从不敢开口说英语到获得全校英语演讲第一名的蜕变历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Cindy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后也听过几次学校组织的招生官讲座,虽然她不知道自己是被哪位招生官招进来的,但他们都提及自己很看重申请文书的原创性和与众不同,特别是在给优势科系学生发offer的过程中,学生能合理展示自己的梦想和实现的路程确实能加分不少;但同时,招生官不能接受哗众取宠的文书,为了突出自己的恶搞和出现与申请关系不紧密的内容,都会被快速淘汰。
这些年普林斯顿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带着梦想而来,但是也有很大多数带着程式化的包装而来。可能有一些孩子足够优秀,拿到offer以后,成功的经验很快就会被后来申请的人不断复制,也就出现了更多同质化的申请文书。
而对于个性化,Cindy认为其实不是特别适合在国内直接申请藤校的学生。她同专业的中国同学听了她的申请经验之后,觉得简直就像一部美国传奇电影,并认为她是在美国呆久了开始爱冒险了。
Cindy觉得他们会这么想也是有道理的,包括她的表哥,对于藤校的敬畏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如果他们信了Cindy以一篇小作文就轻松打动招生官,那就不用努力学AP,努力考SAT了。
在普林斯顿时间越长,Cindy越能感受到这所大学“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学,努力玩)”的文化,勤奋是无处不在的,而想要申请这所大学,不带着奋斗的状态,也很难拿到offer,她的“小作文成功法”完全是建立在十年为了梦校而努力的基础之上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