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为广泛宣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重要意义、树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筛选出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优秀案例,涉及制度创新、空间保护、生态系统修复、调查监测EMC易倍、监督管理、生物资源利用、公众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8个类型。
近年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创新以鸟类栖息为核心的保护模式,设立季节性核心区,在鸟类繁殖季节,将衡水湖小湖隔堤进行封闭式管理,控制人为因素的干扰,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通过开挖水塘、引蓄水源、岸线修复等多种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修复后的小湖隔堤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岸线自然恢复提供了示范。引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完善多感官环境教育基础设施成功案例,建设湖中自然体验岛——梅花岛、三生岛湿地科普教育基地、衡水湖自然小屋EMC易倍、衡水湖“水上教室”等,开展多元化研学活动和自然体验,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效果。
2022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231个物种记录。其中,鸟类由建区时的283种增加到33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原来的7种增至20种;昆虫由原来的538种增至757种,其中33种为河北省新记录EMC易倍。鸟类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监测到的白鹭、白枕鹤、灰鹤等鸟类种群数量创近年来新高。在衡水湖越冬的雁鸭类更是达到上万只,并多次被中央级媒体报道。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改善迁徙候鸟栖息地生态环境,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打造自然体验基地,创新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为我国迁徙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作出了典范。
友情链接: